周育先成为中国建材集团的掌舵者,从2019年到现在,中间已经跨越了两个完整的会计年度。在这不短的时间里,有人认为中国建材集团在价值观、行为准则等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。“中国建材集团以前定下的价值观、行为准则,都挺好的, ‘三足鼎立’也挺好的,为什么要变?”周育先笑着说。
否定、推翻,不是他的工作方法。继承、发扬,顺势更新,是他更推崇的工作思路。2021年,中国建材集团确定新的企业使命“材料创造美好世界”,也提出心系“国之大者”,打造“国之大材”的新理念。
中国建材集团原来是一家传统的建材产品制造商,后定位转变为基础建材、新材料、工程技术服务“三足鼎立”的综合建材供应服务商。周育先认为,要实现这一目标,需要转变、提高站位。
“一个充分竞争格局下的商业化公司,如何能够围绕着党中央、国务院作出的一些重大决策部署,围绕着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一些‘卡脖子’技术和材料,真正朝着高科技、数字经济、低碳经济方向发展?首先理念上要转变,要提高站位。”周育先表示。
如何提高站位?他提出用“国之大者”观察、分析问题,定位中国建材集团的政治站位。
自2020年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及“国之大者”,强调:“要自觉讲政治,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,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、强调什么,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、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。”党员干部对“国之大者”要心中有数。
在周育先看来,党中央围绕应对世情、国情、党情而提出的思想主张、确立的重大战略、完善的重大制度、推进的重大工作,都是“国之大者”。“国之大者”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根据我国当前所处新发展阶段、新发展理念、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形势提出来的思考,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引领性。
具体到中国建材集团,心系“国之大者”就是要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、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、什么是最需要发展的产业方向。
有了心系“国之大者”的理念,如何将其转化为行动?中国建材集团顺势提出:打造“国之大材”。
“这样就能够和定位匹配起来,能够把理念转化成行动。”周育先认为,一个企业有了新的发展理念之后,更重要的是要把理念转化为行动,行动转化成结果。如此,才能真正做到“央企姓党”“国企为民”。
2月12日,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成立仪式在安徽蚌埠举行。周育先告诉《中国建材报》记者,成立这一国家级创新中心,是中国建材集团围绕国家战略,打造“国之大材”的行动之一。通过这一创新中心,要解决的是我国玻璃新材料研发生产难题,努力实现中国玻璃工业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。
打造“国之大材”,周育先认为包含两层要求:一是要把中国建材集团事业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,主动担当作为,要积极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壁垒,保障产业链、供应链安全;二是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推进材料产业化,惠及大众民生。这两个层面,他称之为打造“国之大材”应坚持的“战略理性”和“经济理性”。
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、面向经济主战场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” 的“四个面向”创新方向,中国建材集团近年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立足国民经济主战场,努力打造“国之大材”,积极在建材行业发挥“头雁”作用,引领推动行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不断前进。
据《中国建材报》记者了解,该集团目前有26家国家级科研院所、3.8万名科研人员等雄厚的科研实力,有7项业务规模世界第一的产业优势,获7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、4项中国工业大奖,形成有效专利累计达1.76万项,2021年也入选国资委打造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名单。
他们攻克了一批“卡脖子”技术。碳纤维复合材料、辐照石英玻璃用于天和核心舱,非线性光学晶体KTP用于“墨子号”量子通讯卫星实现核心功能;高强度玻纤、可加工云母陶瓷应用于神舟系列、空心玻璃微珠作为固体浮力材料用于蛟龙号;攻克高水平放射性核废液玻璃固化世界难题,助力实现我国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;低热水泥筑牢白鹤滩水电站大坝安全屏障,川藏线工程专用水泥通过试用验证;瓷芯复合绝缘子用于特高压输电工程服务国家电网,集团攻克一大批“卡脖子”技术服务保障天问一号、空间站等国家重大工程。
他们实现了一大批新材料工业化量产。多个系列高性能玻璃纤维产品量产化,满足电子信息产业、新基建领域对关键材料的技术需求;攻克8.5代TFT-LCD玻璃基板关键技术并稳定量产,实现了我国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“零”的突破,荣获国资委“2019年十大创新工程”;百吨级T1000、千吨级T700/T800高端碳纤维成套技术自主可控,西宁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投产、荣获2021年央企十大工程;百余款全系列风电叶片产品满足陆地、海上不同场景需求;还有中性硼硅药用玻璃、发电玻璃、图像光导识别材料、氮化硅陶瓷、锂电池隔膜、人工晶体等一大批新材料工业化量产,成为助力国家战略创新的行业平台和重要力量。